重庆市渝北区乒乓球协会

会员风采

-Members' demeanor -

李 斌:十年磨一剑,铁血铸军魂

- 渝北乒协 记者 何林衡 何彦熹 -

2021年6月9日,“奥维杯”重庆市乒乓球群众组选拔赛在大田湾全民健身综合楼运动技术学院乒乓球训练馆圆满落幕,胜者将代表重庆出战中国第十四届运动会群众组乒乓球比赛。在这些脱颖而出的人当中,有一个矫健的身影始终活跃在赛场上,那就是我们渝北乒协的会员,男子单打40-49岁组的冠军——李斌。

image.png

image.png

李斌,个子不算高,但是全身肌肉紧凑,反应灵活。他的眼神清澈,笑容俊朗,说话慢条斯理,给人一种轻灵通透的感觉,符合中国武学追求的身体境界——武人文相。江山代有才人出,军人出身的李斌,既是部队优秀的技术骨干,又有着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的高学历,心守一事,一生专注,世间万象,直道而行—— 十年磨一剑,“80 后”少侠功夫已成。

             

2006 年,大学毕业的李斌才开始正规学习乒乓球。如今 15年过去,已成为重庆业余乒乓球界的无冕之王的他,还将代表重庆参加中国第十四届运动会群众组乒乓球比赛,争取在全国的舞台上为重庆市赢得荣誉。作为军人的他,工作很忙,他是如何训练,如何提高,才能达到重庆业余球坛的巅峰水平?


《一代宗师》宫二小姐说了一句话: “我这种人,唱戏能成名角,出家能成高僧,因为我会迷!”


像宫二小姐一样,李斌说:“我无论做什么事,总会成的,不是乒乓球也会是其他。”李斌评价自己时,年轻的他有一种从容的自信。

image.png

大道如朗月


81年生的重庆南岸小伙李斌,从小就酷爱竞技运动。竞技运动给他打下了了良好的身心素质,让他早早地走上了一条报国从军的道路。部队是锻炼男子汉的熔炉,什么生铁矿石投进去都可以百炼成钢。每天越野5公里,擒拿格斗等高强度的体能训练,进一步强化了他的意志品格——不走捷径,步步为营,永不放弃,百折不挠。


2006年,才从西安军校毕业的他来到狂飙俱乐部,一下子爱上了乒乓球这项运动,每天都守在球馆观望。不过那时候他还是菜鸟一个,比赛都不敢上场,看着杨凯、易强、艾迪在赛场上叱咤风云,只能在旁边观摩。不过经过专业竞技训练的他,深谙武学中的道理,从一开始,他就在心中种下一个梦想——要超越这些高手,走一条正规的道路。


“有的人学球,一开始就打特色球,比如比较厉害的发球、前三板等,练会自己的杀手锏,希望达到快速见效、战无不胜的效果。这种训练方法的确见效很快,但是水平会遇到瓶颈,不利于长期的提高。我一开始就是找专业教练进行全面的系统训练,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我相信要从成为顶尖高手,必须走正规的训练道路,因为只有经历了专业体系化的训练,有球龄、基本功、比赛经验的积累,才能达到高水平。”李斌这样总结自己的训练方法。


从此之后,在狂飙俱乐部就多了一个小青年每天挥汗如雨训练的身影。葛峰、杨岷、艾迪、易强、杨凯、尹翔,都是李斌的教练或者练球对象,每天训练比赛完,李斌还要缠着艾迪、杨凯“摆”球,进一步提高理论和意识。然而真正让他水平飞涨,还是 2008 到 2010 年在长沙国防科技大学读研究生的那段时间。有着芒果电台的长沙,本是一座灯红酒绿的娱乐之都,李斌却在这片热辣的都市里不为红尘纷扰影响。每天学习完毕后,李斌就到长沙的乒乓球俱乐部找教练训练提高。他找的都是专业运动员,每个小时的训练费达 200 元。那时,湖南省队退役的专业队员都在长沙,比赛多,水平高, 整体乒乓球氛围好,每天他在俱乐部练球超过四个小时。经过汗水侵泡和时间堆积,李斌的球慢慢进步,有了很大的飞跃。2009 年,他作为一号主力,代表重庆狂飙俱乐部拿下了全民健身杯团体冠军,同时也取得了西安、重庆、长沙等地的多个业余乒乓球比赛金牌。


这般清滋味


从长沙毕业回重庆后,离开了高强度的训练环境,此后两年,李斌的技术上已经到了高原期,山头在望,却老是无法登顶。加上进入新的岗位,工作繁忙,李斌的球技开始停滞,徘徊不前,训练量降下来,比赛的手感很差。比赛场上,他见人输人,见球输球。一度在低谷徘徊。


2013 年,杨岷从德国回国,专注于培养本土球员。这对于李斌来说,仿佛是久旱逢甘露。于是,这对师徒经常在两路口切磋,两位高手暴风骤雨般的攻防转化,一直是两路口球馆的一道风景线。


其中,有个小插曲,乒乓球相持中有个套路,李斌深感疑惑,去问杨岷怎么将这个套路用得连续起来?


杨岷反问他:“你和女孩子接吻过吗?这个技术,好比是和女孩子接吻,缠绵下去,就进步了。”


这句话,让李斌参悟了竞技运动更高的境界。热爱一项运动,就像爱一个人,需要极大的勇气,肩负很大的责任。但没有一种爱不必负担相应的责任,也没有一种责任无需坚忍不拔的付出。那时,李斌的技术已经到了一定高度,他对于乒乓球不再是一见钟情。当激情褪去,要想继续提高,就像马拉松的后期到了体能的极限,只能凭着毅力和坚持,走过这段高原期。


杨岷是一个严格的教练,尤其擅长提高有一定运动基础的学员,比如接发球、相持转换、攻防转化,前三板技术、步法训练等。 说实话,一般业余的选手身体和意志都达不到杨岷的要求,那种暴风骤雨般的多球,一般的学员抗 20 分钟就不行了,只有李斌凭借良好的身心理素质和对抗能力,能够集中注意力,跟上杨岷的节奏。“要抓紧练球的每分每秒,而不是抓紧每分每秒练球。”这是李斌的训练心得,对于业余选手来说,时间是比较少的,注重训练的效率,注重将每一项技术练透,并在比赛中发挥出来,是李斌的成功之道。


龙泉壁上鸣


谈及军旅生活,李斌认为,当今社会强调个性张扬,但凡事过犹不及,军队生活表面看似磨灭个性,但可以学会忍耐、坚定、有序、执行等精神品质,尤其是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让他的一生受益无穷。


“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李斌时刻以军人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的技术进步。虽然无法像专业选手一样,长时间地浸泡在乒乓球馆,但李斌总结了三个要点,可以提高打球的效率,实现技术飞跃,那就是——目标、执行和团队。


像军事指挥一样,战略目标的制订一定要清晰。在学习的过程中,李斌绝不散漫,他每个阶段都给自己制定了目标。以前还在低水平的时候,他会给自己规定什么时候参透什么技术,什么时间段超越一个对手,在心里有个“小本本”算计着,将长远的大目标,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目标,然后步步为营地走下去。这条路上,他一直坚持聘请专业教练进行全方位训练,再在比赛中实证。因为这个方法科学而全面,他的这条路走得特别沉稳踏实。比如最近几年的目标,他希望自己能够达到一个高水准,能在全国层次上能和同年龄段的业余高手进行巅峰对决。为此,他一直保持着高强度的训练备战着,毫不懈怠。


有了目标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执行和分解。李斌认为在涨球的道路上,一直是螺旋式上升的。打球十年,经常是面对方寸之间的球台难免会产生厌倦和停滞不前。李斌说,打糟的比赛很多,要涨球之前,都是不稳定的,比如加强了左手训练,右手就不会打了。要改变以前的技术,新技术没有练成,旧技术又不会打了。技术停滞的日子里,见人输人,见球输球。李斌觉得自己天赋不算太高,但一直没有气馁,没有放弃,他牢记着这条信念——输多了,就会赢。


李斌的训练都是走的笨方法,不喜欢走捷径。他追求技术的全面,而练就全面技术,需要很长的时间堆积,没有时间就出不来技术。在追求目标的路上,他一直稳扎稳打,踏踏实实。


当然,最重要的是团队。李斌认为,要想成为高手,你的身边必然会有一个团队,即高手的圈子,时常进行技术切磋。李斌身边也有这样的朋友圈子,杨岷、杨凯、葛峰、薛军,一直与他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时常帮助他进行技术指导。李斌提到,像重庆业余球坛的小面杯、西瓜杯,这种形式就很好,通过一个水平段的小圈层互动,可以提高更多人的水平。李斌打球并不挑人,无论是老人还是妇女小孩,上下相差七八分水平的,他都来者不拒,愿意与之进行切磋交流,同时从业余选手身上发现闪光点和技术学习的地方。他希望重庆的球友相互提携,共同进步,以点带面,才能推动重庆球坛整体水平的提高。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0年11月14日,在2019-2020年度“龙湖杯”重庆市渝北区乒乓球业余联赛第三赛季中,李斌和他的队友们配合默契,稳中求胜。在最后的决赛中,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将团队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击败了特邀的四川代表队——自贡队,赢得了比赛的冠军。

image.png

看到自己的汗水和努力,技术的掌握从萌芽、开花到结果,他也为自己的进步而自豪。从开始踏进球馆的一天,他就深深爱上了这项运动,即使经历了喜悦、满足、悲伤和挫折之后,这份热爱仍然有增无减,李斌也希望,他能把这份热爱传递给普通的球迷们。李斌认为,业余选手有大的进步空间,只要有新的突破,探索就没有止境。


十年磨一剑,锋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业余的选手,如何在十年内登顶?李斌给出了他自己完美的答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