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风采
-Members' demeanor -
郑昕浩
- 我的偶像是李小龙 -
我的座右铭: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永不放弃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如何进步,避免挨打,这是每一个暂时落后者都要思考的问题。
有个小男孩初学武术时,也避免不了被动挨打的命运。但他的超人之处在于挨打之后不是退缩逃避,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韬光养晦、独善其身,而是变被动为主动,继续到胜利者和高手那里找打,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缩短彼此的距离,在超越自己的同时也领先他人。取百家之长,补自家之短,打破当时武术家们闭关自守的时代局限,创造出练武者共享的截拳道,成为令后人无比敬重热爱的创新武术家。
龙就是这样铸就的——我的偶像正是李小龙,他故事中的点点滴滴都值得我学习、借鉴。
我叫郑昕浩,来自重庆市长寿区。我是一名业余乒乓球爱好者,我喜欢打球。
打野球无人能敌
记得第一次接触乒乓,是小学二年级,周末闲着无聊与表弟在学校打球。那时我对乒乓球一窍不通,连球拍的拿法都让人啼笑皆非。你打过来,我回过去,在欢声笑语中我开始对这项运动产生了兴趣。上世纪 90 年代末,正是中国乒乓开始称霸世界的起步时期,邓亚萍、孔令辉、刘国梁,这些名字常常在大人嘴上说起,就连同学也把拥有亚萍牌的球拍拿来作为自己炫耀的武器。
那年头,父母的工资每月合计才 600 元,一块好球拍就要接近 100 元。算了,5 元的球拍在我手中一样可以干掉班上一大片同学,我很满足。
就这样,我从小学二年级到初中二年级断断续续地打坝坝球。我还深刻地记得,那时候我买过最贵的球拍为 78 元的双鱼牌,也算名牌了吧。由于我学习成绩差,调皮捣蛋,经常被请家长,可以说全主城区所有好点的小学中学我都转了个遍。
当然,我自认为不是读书的料,但不管在哪所学校,我都几乎没有找到乒乓高手。校园的露天乒乓球台上总有我的身影,因为我在钻研如何打好球。上次被隔壁班那男孩发球旋死了,这次又被高年级的同学搓死了,我都会想办法“报仇雪恨”。慢慢地,我的野球水平名列前茅,正因为这样,自我感觉身边没有了对手,打好乒乓也不过如此嘛……
遇高手知山外有山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找到了区乒乓俱乐部。原以为这里无非就是一些坝坝球高手聚集地,没想到什么弧圈球、正手对攻、高抛发球等技术看得我目瞪口呆,这些肯定是专业人士吧?我是不是闯进专业队了?
顿时紧张得我赶忙把球拍藏进了衣服里,不敢说话,看了十分钟后默默离去。那一晚上,我又激动又紧张又喜悦又担忧,居然我区还有这样的高手聚集地,他们是怎么练出来的?如果我去打,人家会陪我玩吗?我能超越他们吗?后来四处打听,区里还真有一位业余教练在私人场所专门培养小孩打球,带着疑问与冲动,我找上门去了……
这位教练叫郭忠模,现已年至七十,至今我还算他手下乒乓水平最高的学生。当时的训练费才几十元一个月,不过训练环境恶劣,在郊区外的一个几十平米门面内。就这样,14 岁的我存钱买了块好球拍,开始刻苦训练。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兴趣,郭教练决定让学生们打对抗赛,胜者还有郭教练私人设置的奖金,而我每次几乎都是第一名。现在回想起来,这是不是当年郭教练故意为我设立的比赛,从而让我建立信心呢?
起初,我打的是横板双反削球,练习步伐就绑着沙袋打多球近远跑动,一练就是几小时,汗如雨下,效仿的对象是当时如日中天的朱世赫。第二年开始,在器材配置不变的基础上,又从削球渐渐改为攻球,全台正手打多球三点。教练长期给我开小灶,经常练得筋疲力尽,而接下来我效仿的对象又变成了王励勤。第三年,我反手改了长胶,成为一名怪球手,对外效果也不错。平时一半时间在简陋的训练地点加强基本功,一半时间在俱乐部从实战中找问题,效仿对象又变成了邓亚萍。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技术突飞猛进在区里水平排列前三,首次参加区业余单打比赛就荣获了冠军。
闯江湖崭露头角
在我眼里,所谓闯荡江湖就是行走在大江南北谋生立足。18 岁的我仅有中专学历,带着长寿区乒乓冠军的头衔和不知天高地厚的三脚猫乒乓水平来到了大都市重庆。我在重庆租下了房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打球。这里高手如云,也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性格,我敢于向任何高手切磋交流,哪怕一败涂地。我很善于总结思考,今天打刘老师的战术是否没有用对?蔡大哥的拉球我是不是该近台减力挡?李叔叔的搓球我该不该攻他左路?就这样,半年后我的长胶运用变得既怪异又稳健,在高水平的环境下正手弧圈也有所提高,首次参加市里举办的业余王单打大赛就取得第三名的佳绩。
随着信心的建立,我的球技一发不可收拾,也得到了众球友的认可。再有梦想也得吃饭。为了解决温饱,凭借着我在重庆乒坛小小的名气成为了一名兼职启蒙教练。我还清楚地记得首个接纳我的球馆是沙区乒协(天星桥俱乐部),我一边学习如何教学,一边研究自我水平怎么提升。2012 年,我为了研究直板技术,效仿金泽洙,改成了日直打法。2014 年,为了摸清横打技术,我又改为效仿王皓,研究起中直双反打法。如今的我,又是横板正手反胶反手,防弧胶打法效仿蔡振华。正如李小龙那样取百家之长,补自家之短,我不仅深入练习了各种打法,而且荣获第七届全国体彩杯邀请赛团体第二名、云南省第二届全国业余团体邀请赛第二名、长寿区单打比赛蝉联十五年冠等荣誉。
自进入重庆乒乓界,我已摸爬滚打了近10年年。如今的我已是一名专职乒乓教练,一心一意投入到工作之中,耐心培养乒乓后起之秀以及带动全民乒乓发展。今的我经营着一家青少年活动中心乒乓球馆,也与长寿区乒协俱乐部成立友谊交流平台。一到周末,球馆的培训便进行得红红火火。我也是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闲暇之余我会在一些区县小学打打表演赛,激发学生们对国球的热情。我的打球时间变得越来越少,我培养的孩子最好成绩为重庆市大学生锦标赛团体第二名,重庆市区县高中组及初中组锦标赛男单前三名,学员从少儿到成人,除了长寿,还有多个市区县的弟子。
每年度市里赛场上还是会有我的身影。别看我的打法不停地在变,始终不变的是我对乒乓的热情、对乒乓的信念,它已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与它结缘我不会有丝毫遗憾,反而给我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在这里我要感谢培育我的郭教练,赛场上对我不离不弃的妻子,平时助我进步、帮助我提高的球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