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北区乒乓球协会

乒乓家园

-Event review-

踏雪寻梅 乒侠们的铸剑术

- 艾 迪 -

从昆明到重庆,在乒乓球进修的路上,酸甜苦辣各种滋味我都尝过。每个业余选手晋级高手,都需经历成功和失败的历练,在摸爬滚打中不断强大自己,在向各路高手学习中丰富自己。我通过在重庆与认识的高手切磋,为大家总结了一些业余训练的提升方法,希望在练球的意识和方法上,能够帮助大家有所提升,少走弯路。


1.png


很多人说,没有童子功,很难和专业选手抗衡。然而,像重庆秦海林、李斌、 易强、杨凯,北京的黄建疆、林明何、何明等很多业余选手,都有赢过专业选手的经历。黄建疆快 70 岁时,还参加了两次全国甲 B 职业联赛。其实业余选手训练得当, 是可以具备一定专业水平的。我觉得,情愿花有限的时间,提高效率,提高训练质量, 多动脑筋,成为一个专业里的低手,也不要花了专业的时间,训练成业余高手。


煮酒论英雄


2.png

2005年狂飙业余王三强选手(从左至右分别是季军易强、冠军秦海林、亚军杨凯)

 

重庆李斌、杨凯等业余选手,热爱精神可嘉,打球到晚上十一二点是经常的事。 但业余选手究竟如何训练才能事半功倍,下面结合重庆几位业余高手,还有我自己的训练方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秦王秦海林来重庆时,已经有很高的水平了。打法成熟,锉刀发球和势大力沉 的爆冲已经非常娴熟,是当时几个业余选手中最有威胁、杀伤力最大的,加上良好 的球感,放起高球来让人头疼。连夺三届业余王冠军,就是其实力的最好证明。相传秦海林自费到省队进行过专业训练,基本功非常扎实。我和他接触后,发现他和 唐晓江有一个最大的共性,就是对待球友及对待球一丝不苟。只要到一个球馆,一定是车轮战,从不拒绝球友的邀请,而且无论对方水平高低,全都认真对待。这种对球待人的态度,是作为一个业余高手最重要的素质。

 

初到重庆狂飙俱乐部,经常有一个选手,我还没到时他已经开始挥汗如雨,到 我要走了,他还在训练。周末的时候,很晚了,球馆空空荡荡的贵宾区,他还在训练。 他就是我们熟悉的易强。甚至有一天,他竟然和瞿总练了一个通宵。对其刻苦训练 的精神,我表示深深佩服。有一次我问周涛周 Sir,为什么葛锋一个星期不练,一个 月不练,拿起板来还是这么厉害,我为什么不行?周 Sir 告诉我,因为像葛锋这样的专业选手,从小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基础越扎实,恢复越快,而业余选手必须靠 不断的训练来保持手感技术,一中断就没有感觉了。看来努力和不间断是业余选手的第二个法宝。


相比起刻苦的易强,杨凯的训练方式很有特点。杨凯不怎么爱训练,训练质量也不高,偏爱打比赛。我在训练质量和时间上超过杨凯很多,但还是互有输赢。原来杨凯是以赛代练的典范,在比赛中动脑筋,善于思考总结。在狂飙,平时来打球的老头们,也要和他们干上几场,照样能练得满身大汗。


杨凯告诉了我他的秘诀,不管和什么人打,都可以训练自己。在训练和比赛时,都在思考着要训练什么技术,所以“球商”比较高。经过大量的实战,对所有出现的球都仔细对待分析,重复的球一出现,就能有自己的应对措施,好像没有什么球 能难倒他一样。对抗不同打法的选手,杨凯也比其他球员高出一招,相比只爱反胶训练的选手来说,对待特殊打法明显没有杨凯那么游刃有余。当然,杨凯这个训练方法也有自己的弱点,比如在增强自身能力方面便显得不足。专业队员往往通过多球和训练提高自身能力,比如连续发力拉、跑位等。杨凯的自身发力能力、步伐能力、对抗能力,由于缺少专业的训练,很多年来还是没有显著提高,在对抗质量比较高的业余选手或者专业选手的时候,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3.png

2020年,李斌在渝北业余联赛获团体第一


后起之秀李斌结合了前面两位高手的风格,在大量的基础训练的同时,还有着丰富的比赛经验,在这个基础上,他还训练了一个杀手锏——锉刀发球。对前面两位 高手可谓有了超越,迅速跻身业余顶尖高手行列。他对乒乓球的热爱、刻苦,在业 余选手中也是典型了,经常训练到晚上十一二点后还要进行一两个小时的训练总结。“摆”乒乓,是李斌觉得最有乐趣的事。有一次他在和我切磋交流之后,非要拉我吃火锅,交流下我的打法,还列举了几个很有道理的观点,我自己都没有注意。他发现我在打球时,不恋战,发球有威胁,发球后的跑位非常积极,争取在发抢这一下就结束战斗。他认为业余的发抢,就是应该要有威胁,如果发球这轮都占不到便宜,那和专业的对手比赛时根本占不到上风。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认真训练、钻研技术的业余球员,在重庆数不胜数。 业余球员如果方法用得好,努力苦练,善于总结,很多球友是可以超过前面提到的几个球员的。但我在和很多业余球友交流的时候发现,真正能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的人很少、而走误区、缺乏正确训练意识的球友,占了很大比例。毕竟不是你天天练几个小时就能成为易强、天天打比赛就能成为杨凯。


曾忆少年倾热血

4.png

2006年艾迪在重庆参加业余王比赛


下面结合我自身的训练方式以及葛锋带我训练的经历,和大家作一些交流。如果能为业余选手的训练提供一些帮助,甚感欣慰。


我几次获四川春天印象冠军,是占了业余选手的一些优势。云南队因为成绩较差, 在上世纪 90 年代就取消了省队,也没有了相应的体校。儿时的我只跟随母亲训练过 一年的基本功,直到初中才恢复打球。


当时见到了云南省冠军,见识了对拉,对乒乓球有了兴趣,开始了在业余俱乐 部进行为时两年的训练。主要以会员活动时间为主,我认认真真记录了每一场比赛 的成绩,写下了每个对手的名字,每天去找他们挑战,甚至中考当晚还在训练。


当时俱乐部里面有各种打法,特别是长胶、生胶多,弧圈球还比较少,我总结了很多对付这些特殊打法的方法,也为今后对付不同的对手积累了经验。可惜的是俱乐部里没有正规的教练,也没有太多懂得正规训练的对手。


两年的认真训练后,我几乎能赢所有的业余选手了,但和专业队依然没法打。 当时大名鼎鼎的黄煌,从国家队回来,是左右手换板打法。我当时很好奇,鼓足勇气去挑战,他说:你选一只手和我打吧。我想了一下挑了右手,他随意拿过一块学生的板和我打。我打了两局没法打,又换了一只手打了两局,还是没法应付他。


当时我已经意识到靠俱乐部的训练不可能赢专业队,便拜托母亲找到了他当年的队友,任云南省队女队主教练的代晓方(男队已经取消),假期在女队进行训练。


高中每个假期,基本泡在女队的训练馆,基本功有了提高,缩小了和高手的差距。但比赛中,只要碰到那几人,还是无法突破。当时一起打球的几个朋友也认为,云南业余选手想要突破这几个高手是没戏了。


这基本就是我去重庆之前的训练情况。业余俱乐部的混迹,女队的专业训练(基本是和二线队),花了五年时间。我的正手弧圈球质量很高,全台抢冲有威胁,但 其他技术都属于业余水平。虽然个人态度很认真,但还是难有突破。在云南的专业 女队退役男队省体校队员,我至少有十几人赢不了。


直到在重庆第一次见到葛锋和杨岷训练。我的天,进攻的人势大力沉,连续爆冲,正反手交替发力;防守的人稳如泰山,任凭你多大力爆冲,都被像墙一样轻松挡回去。长期在女队训练的我,哪里见过这种训练。和他们比,黄煌那个拉球简直是慢动作,力量好比棉花糖。


我目不转睛地看完了整个训练,被深深震撼了。训练结束后,我非常好奇自己能不能接住杨岷那个爆冲,能不能像他们一样训练起来。杨岷非常乐意地陪我试了试,一板过来,我连球都看不清楚在哪儿,板子都震得拿不住,别说接了。当时我就认清了,自己练的只是三脚猫功夫。如果想提高水平,必须达到他们这个训练效果、质量,不然都是瞎扯。


后面就是我常年坚持找葛锋打球的故事了。虽然故事大家都熟悉了,但是由于葛锋平时话不多,练球时间少,很多时候比赛看得精彩,他的训练方法和打球的主要思想很多人还是不了解的。我通过常年的观察和学习,逐渐掌握了一些。他的一些主要技战术思想,非常值得业余选手借鉴学习。


锋刀几人知

5.png

葛锋在赛场

 

我和葛锋平时的训练非常紧凑,每次训练不超过两小时。开始主要以单线的攻 防交换为主,大概半小时,之后偶尔打一两个计划:三点、摆速,以及葛锋酷爱的计划反手中间反手正手。这是练转换比较好的计划,我到现在也很少见打这个计划能像葛锋一样两面发力拉的。之后我们会打一场比赛,结束后葛锋会进行一个综合 的身体训练。赛前,葛锋会练半小时多球,以冲下旋为主。一套下来,两个小时不到, 我已经筋疲力尽了。相比较而言,有的球友比较喜欢训练,质量比较低,可以练几个小时;有的又不喜欢训练,喜欢打一整天比赛。总的来看,能合理安排好整个训练计划的不多。


葛锋比较重视发力质量,在上文他和杨岷的训练中可以看出,正手都是发力连续冲,运用了身体和手的力量,几乎是发了全力。业余球友普遍是很难发出全力的,而且还得动作不变形、连续。有的训练虽然回合很多,可以拉几十板,但是葛锋形容:就好像两个不在一个重量级的拳击手比赛,你打我十拳我没倒下,我给你一拳就 KO了。我们一开始就必须明白,训练一定得高质量,普通质量训练即使时间再长,效果都不一定好。


6.png


我的问题是,高质量训练中,我连续爆冲,葛锋防守倒是没问题。可换过来,他冲我防,我根本防不住。葛锋拉球的质量,我估计在重庆只有杨岷能防得很好。 但杨岷长期在国外,这也是葛锋不想练球的原因,葛锋的拉球太爆了,别人防不住, 所以葛锋练不了。我虽然长期在云南训练,但就算是专业队的弧圈质量也很低,没有条件练好防守。加上当时我的意识是,谁进攻谁主动,必须积极上手,不能让对手有机会。因此,我的防守水平一直上不来。

 

我的当务之急是必须练好防守,这样才能和葛锋练起来。他不在的时候,我就找杨凯、易强、刘文东他们练习防弧圈。他在的时候,我就观察他防守的动作。他也从不责怪我防不好,我失误后他便转身再去捡球。开始训练时,几乎每一个球都是因为我的失误结束的。但越是这样,我越鼓励自己要练好这个技术,防住他的弧圈。


半年多后,我基本能防住他的爆冲,而且可以开始训练计划了,三点、摆速等,可以防十多板。要告诉大家的是,其实防守就像盾,有坚实的防守才不会轻易丢分, 甚至比进攻还重要。很多业余朋友不愿花工夫训练防守,特别是对付质量高的弧圈 球能力差,比较容易被打穿,这也是无法和职业选手对抗的一个主要原因。


但是高质量的训练远远不足以成为葛锋的取胜窍门,仅是开头。一起出去比赛时, 看到其他球员训练,我总是被他们的爆冲吓得心虚,感觉对方水平很高。这时葛锋告诉我,看一个选手水平的高低,不要看他拉球爆不爆,重要的是处理球合不合理。打球合理,这也是葛锋重要的取胜之道


我当时认为,一个球如果是对方先上手,那么我就被动了,这球可能失败一半了。 这个想法其实是错误的。比赛中双方都是有进攻的机会,特别是水平高的选手,总 有上手比你快的,这时合理防守就显得很重要了。对方进攻时,就该防守。我仔细观察,葛锋不会乱打一个球,接发球该摆短、该劈长都把握得很好。对方冲他就防,防出机会时或者对方质量下降时就反攻。自己进攻时,何时该发力,何时该慢拉,十分有把握。业余选手在攻防转换方面能做到这样娴熟的,少之又少。但这个思路,一定要学习。或者说,能合理地处理球,要比勇猛更重要。这一点杨凯就做得很好,在接发球这一轮,几乎没有无谓失误,小球和过渡球,节奏也很好。只是葛锋指出他在防守后的转攻稍微欠缺,经常“一防到底”。该进攻时进攻,该防守时防守,掌握得比较好了,就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了?


葛锋说打球可没有这么简单:高手重要的是有节奏变化。例如:每个都拉得很冲, 对方就容易找到你进攻的节奏,而有时轻有时重,对方的防守阵脚就被打乱了。防守时也是,如果一味地加力防,那么对方退后一点就行了。有时防落点,有时反撕,有时吸短,对方连续进攻的节奏就被打乱了。接发球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都是慢搓,对方就容易上手,要有一个快挑牵制,那么对方侧身就犹豫了。这样的例子很多, 这种葛式节奏变化,时而轻抬一板,时而爆冲,只有和他交过手的人才知道其中厉害。


微信图片_20201123155306.png


总结:节奏不断变化,破坏对方进攻和防守的连续性。从上一点开始,就有一定难度了,希望学到高水平技战术的同学们下面一定要听好了,关键的时候到了,这个葛锋决不外传。


就是——逆向思维。


没听懂的别着急,听我解释。打球是一种人和人的博弈,越是正规的球员,越是会去训练一些套路,或是形成一些固定思维模式。比如说,拉高吊后,等对方防 过来后前冲,发下旋球准备高调冲下旋,发上旋拱等对方挑打后衔接拉球,反手发力后转侧身,摆短后等对方劈长抢拉下旋。这些套路专业队也是这么练的,但在葛大侠这里都失灵了,因为他用的是逆向思维法(他自己没有这么说,我为了大家理解取的名称)。


你发短下旋,他就挑打;你发上旋短,他偏要搓;你发长球,他偏要摆短;你想侧身,他就变线。然后对手疯了——还能不能好好打球的!就是这样,他会破坏你常规的思维方式,绝不按照你的习惯来打球,让你总感觉别扭。反过来也一样,他摆短,多半是因为已经猜到你下一板要劈长。相持中你变线就上了他的圈套,想侧身,一动他就变线,利用一句流行话——都是套路啊。


还有一个分类思想,比如劈长或者发急下旋长球后,对方有可能侧身高吊,有可能侧身冲直线,有可能回搓。你都要做好相应的准备,高吊反手就压直线,吊正 手就反拉,冲直线就反带,回搓就爆冲。当然这些后续手段都是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做保证的。


虽然听起来很复杂,但是这些思想还是可以学习借鉴的。如果业余选手经过训练能学到一些,说不定在对付专业选手时大有用处呢。


还有一些也非常有意思,简述一下,大家体会:


1. 学会为下一板做好铺垫。学会做球,相当于设个圈套让对手钻,哈哈。


2.记球:如果前一个球(同样的球出现,有可能是几个球前,也可能是上一局),对方吃了亏,他很有可能会变化。比如对方拧斜线被你反拉了,下一个很有可能会 拧直线。其他技术也是同样的道理。


3. 相持中,不是以发力为主,而是以不先失误为主。


好了,说了这么多,大家快以为我是葛锋的代言人了。打了十多年球,也接触过很多比他水平高的人,但我觉得他打球的思想理念是比较先进的。用他的话来说,在他这个层次,接受的思想比体校的要高(四川队时教练是肖战,在德国期间和八一队主教练范常茂、冯哲一起训练),但到了国家队一个层面的,理解和意识又可能比自己高出很多。特别是拧拉出来以后,很多乒乓球的智慧都少了,所有球一拧,把很多技战术都破坏了。但对于业余选手来说,拧拉还不是运用这么频繁,所以以上所说葛锋打球的思想意识,还是大有用处的。


我跟葛锋训练了三到四年以后,中间和杨岷也训练了一段时间(他的训练方式主要是以实力为主),实力有了大大提高。我回云南基本把所有比赛冠军拿了一遍,之后又开始了教练生涯,也希望把这些东西逐步传给云南年轻的运动员们,让云南的小运动员们也能接受一些先进的训练方法、思想意识。


更多精彩,请订购图书《重庆乒乓江湖》,购买图书请联系微信13637914939

 



加载中。。。